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
1.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
计算机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:
第一阶段: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理论准备(20世纪50年代)
第二阶段:计算机网络的形成(20世纪60年代)
在第二阶段当中,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网——ARPANET(阿帕网),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,它是Internet(互联网)的前身。
第三阶段: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(20世纪70年代)
其中最具重要性的两个表现:ISO(国际标准化组织)制定的OSI(开放式系统互联)七层参考模型、IEEE制定的TCP/IP四层模型。
第四阶段:Internet应用、无线网络与网络安全研究的发展(20世纪90年代)
1.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
1.2.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
计算机网络是“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”
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征:
1.建立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
2.互联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“自治计算机”
3.联网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必须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
computer network、internet、Internet之间的区别
计算机网络(computer network)表示用通讯技术将大量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的集合,例如(广域网、城域网、局域网、个人区域网)
网络互联(internet)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联成大型网络系统的技术术语
因特网、互联网(Internet)专用名词,专指目前广泛应用的网际网
1.2.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
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最主要就是根据覆盖范围来分类,按这种方法分,可以分为以下四类:
1.广域网(WAN)
覆盖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,通常覆盖一个国家、地区或横跨几个洲。研究重点:宽带核心交换技术,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。
2.城域网(MAN)
覆盖50~100km的城市范围,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,典型的技术是FDDI。FDDI支持双环结构,具备快速环自愈能力。
完整的宽带城域网主要包括业务平台,管理平台、网络平台3个平台与城市宽带出口。
业务平台:表现在用户认证与接入管理、业务管理、网络安全、计费能力、IP地址分配、QoS保证等方面
管理平台:为用户提供Internet接入业务、数据专线业务、话音业务、视频与多媒体业务、内容提供业务等
网络平台:结构分为核心交换层、边缘汇聚层与用户接入层
核心交换层:地区或国家主干网的互联,提供城市的宽带IP数据出口,提供用户所需要的路由服务
汇聚层:汇聚接入层的用户流量,实现IP分组的汇聚、转发与交换。根据接入层的用户流量,进行本地路由、过滤、流量均衡、服务质量优先级管理、安全控制、IP地址转换等处理
接入层: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直接与用户相连
3.局域网(LAN)
用于有限范围内,例如一所学校、一个公司等等。决定局域网性能的三个因素是:拓扑、传输介质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。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角度看,局域网可以分为共享介质式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。
4.个人区域网(PAN)
主要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,常用的技术有蓝牙技术
1.2.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
基本的网络拓扑有五种:星形、环形、总线型、树型、网状
非常简单明了,下面开始分别介绍这五种拓扑
1.星形拓扑
中心节点控制全网通信,任何节点之间通信都要经过中心节点。中心节点是全网性能与可靠性的瓶颈,中心节点的故障可能造成全网瘫痪
2.环形拓扑
闭合环路,数据沿一个方向传输,传输时延确定。任意一个节点都会成为网络可靠性的瓶颈,任意一个节点故障、都有可能造成网络瘫痪。
3.总线型拓扑
以广播方式发送和接收数据。当一个节点发送数据时,其他节点只能接收数据。
4.总线型拓扑
树型拓扑可以看成是星形拓扑的一种扩展,信息交换只要在上、下节点之间进行
5.网状拓扑
节点之间连接无规律,可靠性高、广域网一般都采用网状拓扑。必须采用路由选择算法、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方法
1.2.4 描述计算机网络传输特性的参数
1.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
1B(Byte字节)=8b(bit比特)
1KB=1024B
1MB=1024KB
以此类推…
2.奈奎斯特定理(没有噪声的信道中)
我们定义:
例:对于某带宽为4000Hz的低通(没有噪声)信道,采用16种不同的物理状态来表示数据,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是
答: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极限数据传输率=2Wlog2V ,16种不同的物理状态,即V=16。
所以最大传输速率=2✖4000✖log216=32000b/s=32kb/s
3.香农定理(含噪声)
( R ) 为最大传输速率(单位:b/s)
( W ) 为信道带宽(单位:Hz)
( S ) 为信号功率(单位:瓦特)
( N ) 为噪声功率(单位:瓦特)
(S/N) 为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值
信噪比=10log10(S/N)
我们先求出(S/N)的值,将值代入香农公式中计算出最大传输速率
最大传输速率=Wlog2(1+S/N)
4.误码率(二进制码元在数据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)
误码率=传错的比特数/总的比特数
1.3 数据交换技术
1.3.1 线路交换
为通信双方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连接。在这一连接激活期间,所有的数据以稳定的速度从一个端点传输到另一个端点。在整个通信过程中,这条线路是保持占用状态的。
优点:
低延迟:一旦连接建立,通信双方可以立即开始交换数据,延迟相对较低。
稳定性:由于使用的是专用线路,传输速度和信号质量稳定,不受其他流量的干扰。
实时性:适合需要即时响应的应用,如语音通话、视频会议等。
缺点:
资源浪费:在整个连接期间,即使没有数据传输,这条专用线路也会被占用,造成资源浪费。
灵活性差:一旦连接建立,线路固定,网络配置不够灵活,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网络需求。
建立和拆除延迟:在进行通信之前,需要时间建立和拆除连接,这在某些短时间的数据传输中效率较低。
1.3.2 存储转发交换
实质:对数据包的“存储-处理-转发”
特点:
其他转发方式:
直通转发(Cut-Through Switching)
定义:
直通转发技术指的是交换机在接收到数据包头部的目标地址后,立即转发数据包,而不等待整个数据包被接收。这种方式可显著减少延迟。
存储转发交换分为两类:报文交换与报文分组交换
报文交换:直接传输一个完整的数据包。报文通常具有一个头部和一个数据部分,头部包含控制信息(如源地址、目的地址、报文长度等)。
报文分组交换:完整的报文分为若干个小的报文分组(Packets)进行独立传输的技术。在传输过程中,每个分组都可以独立处理,且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。
最大传输单元(MTU)
定义:
最大传输单元(MTU)是指网络协议中允许的单个数据包(或数据帧)的最大字节数。在网络中,MTU决定了在不需要进行分片的情况下,能够传输的最大数据块大小。
举例
如果一个网络连接的MTU值为1500字节,但将传输一个2000字节的数据包:
- 该数据包会被分片,因为其大小超过了MTU限制。分成两个分片:一个1500字节的分片和一个500字节的分片。
1.3.3 数据报交换与虚电路交换
1. 数据报交换(Datagram Switching)
定义:
数据报交换是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技术,其中每个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(Datagram),它们独立地路由到目的地,**不需要提前建立连接。**每个数据报包含目的地址信息,且在网络中可通过不同的路径传输。
工作原理:
优点:
缺点:
应用:
- 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协议(IP),可用于不需要强实时性的数据传输,如文件传输、电子邮件等。
2. 虚电路交换(Virtual Circuit Switching)
定义:
虚电路交换是一种为数据传输建立逻辑连接的交换技术,数据通过一家先前建立的通信通道进行传输。尽管物理路径是共享的,但虚电路使得用户感知到一种固定的连接。
工作原理:
在数据传输之前,发送方需要通过网络预先建立一个虚电路。
在这个连接建立过程中,网络中的交换节点会为该连接分配资源,保存状态信息。
数据按照顺序通过已建立的虚电路传输,节点仅根据虚电路的标识号进行转发,而不是检查完整的目的地址。
连接的终止时,释放所有相关的资源,结束通信。
优点:
缺点:
在连接建立和终止时需要较大的开销,增加了延迟。
不同用户共享相同的物理资源,可能会导致阻塞。
应用:
- 适用于需要稳定和有保障的连接的应用,如电话网络、某些类型的专用网络等。
总结
1.4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(重要!!)